首页 > 外交部发言人谈话
2024年4月19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主持例行记者会
2024-04-19 19:50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陈文清将于4月20日至28日应邀赴俄罗斯出席第十二届安全事务高级代表国际会议并访问俄罗斯。

总台国广记者:4月18日至19日,王毅外长应邀对印尼进行正式访问。发言人能否进一步介绍访问情况?

林剑:4月18日至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访问印尼。印尼总统佐科、当选总统普拉博沃分别王毅外长。王毅外长同印尼对华合作牵头人卢胡特共同主持召开中印尼高级别对话合作机制第四次会议,同蕾特诺外长举行会谈并共同会见记者。

王毅外长表示,在习近平主席和佐科总统战略引领下,两国开启共建命运共同体新篇章。中印尼关系取得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关键在于坚持战略自主、坚持互信互助、坚持合作共赢、坚持公平正义。双方要持续深化战略互信,加强发展战略对接,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引领务实合作提质升级,推动构建具有地区和全球影响力的中印尼命运共同体。

印尼方表示,印尼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对华关系,强调将继续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近年来,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印尼期待同中方延续并不断推动两国更高水平战略合作,坚持相互尊重,扩大互利共赢,共同为地区和全球发展繁荣贡献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

双方一致认为,两国要继续弘扬优良合作传统,相互助力走好具有各自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要坚持发展优先,倡导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要加强多边协作,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进程,反对在本地区制造集团对立和阵营对抗,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

双方还就中东局势等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沟通,强调愿继续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为缓和地区紧张局势发挥建设性作用。

法新社记者:伊朗官方媒体报道,伊朗中部省份伊斯法罕今天发生爆炸。美国官员后来告诉媒体,以色列发动了这次袭击。请问中方对这些报道有何反应?

林剑:中方注意到有关报道,反对任何导致局势进一步紧张升级的行为。

土耳其阿纳多卢通讯社记者:美国一票否决了巴勒斯坦申请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的安理会决议草案。包括中国在内的12个安理会成员国投票赞成。由于美方一票否决,该草案未获通过。中方对美国独家否决及投票结果有何评论?

林剑: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已在表决后的解释性发言中全面阐述了中方立场。独立建国是巴勒斯坦人民几代人的夙愿,正式加入联合国是这一历史进程的关键一步。早在2011年,巴勒斯坦就提出了申请,当时就是由于美国的反对,安理会的行动被搁置。时隔13年后的今天,又是由于美国否决,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的申请遭到拒绝,巴勒斯坦人民几十年的梦想被无情击碎。历史和世界人民将会记住美国这一倒行逆施。

本轮巴以冲突仍在延宕,造成严重人道主义危机。尽管美国否决了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的申请,但地区人民对于立即停火的迫切要求不容否决,加沙平民对于人道援助的基本需求不容否决,国际社会对于公正持久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普遍愿望不容否决。国际社会要全面落实联合国大会、安理会相关决议,充分尊重巴勒斯坦人民的意愿,回归“两国方案”的正确轨道,尽快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和平共存,实现阿拉伯和犹太两大民族和谐相处,实现中东地区的持久和平。

中方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始终站在和平一边,站在公道一边,站在良知一边。我们坚定支持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将继续同有关各方一道,为早日平息加沙战火、缓解人道局势、推动落实“两国方案”作出不懈努力,发挥建设性作用。

《中国日报》记者:我们看到近期美国持续炒作中国“产能过剩”话题。请问发言人对“产能过剩”问题有何进一步评论?

林剑: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当年,美国曾把中国向世界出口大量物美价廉产品称为“产能过剩”,现在又给中国向世界出口新能源产品贴上“产能过剩”标签。按照这个逻辑,美国芯片特别是高端芯片有80%用于出口,猪肉和农产品也大量出口,这种情况是否也可以被称为“产能过剩”呢?事实上,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占生产的比例远低于德国、日本和韩国等国,谈不上“过剩”向海外倾销。美方抛出的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看似是经济概念,背后包藏的是遏制打压中国产业发展的祸心,旨在为本国谋求更有利竞争地位和市场优势,是赤裸裸的经济胁迫和霸道霸凌。

当今时代,供给和需求都具有全球性,不同国家的产能高低是各自比较优势决定的,必须从经济规律出发,客观、辩证、理性看待。中国的新能源产业优势是靠真本事获得的,是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和充分的市场竞争塑造的。给别人开药方治不了自身的病,以“产能过剩”为借口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反而会损害全球产供链稳定,损害新兴产业成长发展,损害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发展的共同努力。我们敦促美方摒弃霸权思维,秉持开放心态,坚持公平竞争,切实遵守市场经济原则和国际经贸规则,打造真正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经贸合作环境,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加普惠包容的方向发展。

新华社记者:当前,国际形势持续紧张,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挑战层出不穷。中方提出全球安全倡议两年来,为解决全球安全难题、促进人类共同安全作出了贡献。发言人能否进一步介绍有关情况?

林剑:2022年4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安全倡议这一重大理念和行动方案。两年来,中方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国际社会携手同行,全面践行全球安全倡议,取得了一系列积极重要的进展成果。

倡议凝聚了以团结合作谋求共同安全的国际共识。倡议倡导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迄今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地区组织支持、赞赏,写入多份中国与其他国家、国际组织交往合作的双多边文件,倡议框架下有关合作正在稳步推进。

倡议为化解矛盾分歧、管控风险危机提供可行良方。针对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阿富汗问题等,中国专门发布立场文件,持之以恒劝和促谈,为政治解决地区热点问题发挥建设性作用。中方成功促成沙特和伊朗和解,带动中东地区形成“和解潮”,为有关地区国家化解矛盾分歧、实现睦邻友好树立典范。

倡议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宁注入强劲动力。中方发布《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并在国际维和、反恐、气候变化、防灾减灾、打击跨国犯罪等领域深化国际合作。面对网络安全、人工智能治理等新兴安全领域难题,中方发起《全球数据安全倡议》、《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等,引领新兴领域国际安全治理进程。

倡议推动完善国际安全对话平台机制,引领地区安全合作不断前行。中方积极推动上海合作组织、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机制、东亚合作机制等框架下安全领域交流合作,持续打造北京香山论坛、全球公共安全合作论坛(连云港)、中非和平安全论坛、中拉高级防务论坛等一系列国际安全交流对话平台,汇聚国际社会应对安全挑战的共识与合力。

作为中方为应对国际安全挑战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全球安全倡议的现实意义